智能家居的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政策支持,近幾年國家出臺了很多相關的政策,來推動智能家居的發展,提高了智能家居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水平,為人們帶來了便利,高效,舒適的智能家居生活。
國家對智能家居的扶持:
2010年10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決定》指出,加快培育和發展以重大技術突破、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堅持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與政府引導推動相結合,科技創新與實現產業化相結合,深化體制改革,以企業為主體,推進產學研結合,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 會議確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主要任務和扶持政策。
(一)從我國國情和科技、產業基礎出發,現階段選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個產業,在重點領域集中力量,加快推進。
(二)積極培育市場,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組織實施重大應用示范工程,支持市場拓展和商業模式創新,建立行業標準和重要產品技術標準體系,完善市場準入制度。
(三)深化國際合作。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引導外資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資,提高國際投融資合作的質量和水平。積極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重點產品、技術和服務開拓國際市場。
(四)加大財稅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投入。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制定完善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稅收支持政策。 可以說,《決定》對新興產業的扶持政策,對于智能家居業來說是一個大好的機會。國家對于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的扶持,無疑也是對智能家居行業的促進。物聯網說的簡單一點就是物物相連、物人相連,讓生活更加的智慧,讓家居更加智能。
智能家居發展現狀:
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持續增長
2016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達到642.4億元,較前三年來看有了明顯的增長,增長率達59.25%;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消費習慣的進一步培養,智能家居產品會在消費市場中日趨普及。預計到2020年,智能家居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975.37億元人民幣。
大多消費者對智能家居的認知較模糊
自智能家居這個概念誕生以來,就一直沒有明確的標準來說明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怎樣的服務,這使得消費者對于智能家居的認知一直處在較為模糊的階段。33.5%的受訪者表示聽說過智能家居,但是并不了解;有一定了解的占比49.2%;僅有12.2%的受訪者表示使用過相關產品。
盡管智能插座、智能門鎖、空氣質量檢測等門檻較低的智能產品的出現,大大提升了消費者對智能家居功能應用層面的認知度,為智能家居的普及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但距離真正的智能化還有一定距離。
用戶更注重功能的實用性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79.2%的用戶對于智能家居功能的實用性比較看重,花費高于普通家居的價錢就是為了得到功能性更強的家居體驗;受科幻片中智能化生活的影響,加之現在消費市場的主要推手是以80、90后為主的年輕人,所以有40.0%的用戶是因為喜歡高科技產品而選擇智能家居。
價格昂貴成為阻礙智能家居普及的主要因素
53.2%的受訪者認為價格昂貴是限制他們使用智能家居的主要原因。智能家居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同類非智能產品,大部分消費者難以接受這樣的性價比差異,尤其當前消費者對于智能家居產品的功能的認知和信任度還處在一個待提升的階段;37.7%的受訪者認為傳統家居能滿足需求,不愿意改變現狀。可見目前智能家居的消費習慣還未真正形成;對智能家居的安全性存在質疑也是阻礙使用智能家居的主要因素,占比33.8%。
智能家居目前尚處于成長期,消費觀念還未形成。用戶對于智能家居技術、功能的認知并不清晰,擔心產品技術不夠成熟、品質和后續服務的搭建不夠完善,擔心自己花了大價錢后卻無法享受到“智能化”的服務。但隨著智能家居概念的普及和進一步的市場推廣,其產業潛力是巨大的。
智能家居產品碎片化是阻礙其落地的一大因素
在智能家居組成系統之內包含了智能插座、家政機器人、智能音箱、智能控制等多個品類,安防類智能家居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家庭當中最先落地的智能家居產品,一般包含智能監控設備、紅外報警設備和智能門鎖。
目前我國智能家居平臺眾多,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不同服務方向的智能家居產品只能個成體系,產品與操作終端之間有不同的連接方式。致使用戶在使用過程中需要通過多個APP來控制不同的智能家居產品,智能單品不能互聯互通,系統化的智能家居體系無法真正實現,從而無法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
智能家居的未來展望:
智能家居是未來科技的重要發展領域,也是方向非常清晰的市場甚至是一個爆發式增長的新興行業。帶來更高效、更節能、更健康安全的家庭生活方式,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不斷追求。未來智能家居的發展將會更加快速,智能化與家庭生活的融合將實現更加完美,同時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廠商也將更加關注智能家居產品的實用性與增值服務。